学校概况 校务公开 德育天地 教学工作 教育科研

信息详情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7日]

特殊教育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昆山市爱心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顺应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71,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基[2007]1文《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在课程设置的原则上,要注重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特殊学生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2014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要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二)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昆山市爱心学校原名昆山市聋哑学校,创办于1973年,坐落于“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的玉峰山下,主要招收听障和智障两类残疾少年儿童,目前在校学生149人,在职教职员工45人。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沐浴着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走过40的奋斗历程。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残障学生艺术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遵循“教育康复、特色兴校、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以书法教育为龙头的艺术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研究,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残障学生综合素养,丰富了学校发展内涵。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编结组的中国结、刺绣组和刻纸组的作品多次赠送给市领导和外宾。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第三批市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成果两次在全国性大会上作交流,学校艺术教育研究取得的经验为学校开展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十二五”主课题研究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艺术教育,让艺术教育走向艺术课程,努力创设适合残疾儿童特殊需求的教育环境,开展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使学校成为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

(三)本课题的研究满足了特殊学生的成长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量轻度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我校入学对象的残疾程度越来越重,类型越来越多,不仅有重度的、极重度的智障学生,还出现了脑瘫、自闭症、多动症、语言障碍、精神障碍、唐氏综合症、多重残疾等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残疾障碍,无法正常开展学科教学,也不能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有限的学校教学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我们学生的教育需求,我们必须借助社会及外界的支持,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寻求优良师资,调整策略和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增进教育成效。教育过程中注重潜能开发,加强康复训练,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目的,探索开发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

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探索,能够有效促使残障学生各器官的动作协调,使各器官之间建立联系,在缺陷补偿中形成“眼敏、心静、手巧”的特点。

智障孩子因智力造成的手脑协调性差、动手能力差,通过艺术康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眼、耳、口、脑、手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给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进行精细动作的康复治疗,提高手脑协调能力,以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聋生视觉敏锐,观察力、模仿力、动手操作能力都特别强,在聋生中开展艺术教育,能有效促进聋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其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的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随着学校入学对象的残疾类别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重,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当前特殊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与热点问题。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从生活领域、社会领域两个角度出发。江苏扬州市培智学校编写《生活适应》教材,由低到高,逐步完成全套18册校本教材向全省进行推广生活适应课的教学训练。 浙江宁波市达敏学校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结合宁波地区经济发达的实际情况,开发了《达敏学校中度弱智生校本教材》学生提供人际相处和使用社区各种服务设施,以及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认识社区、适应社区、为社区服务,为残障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广东中山殊教育学校完成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培智体育、学前认知沟通等学科5类30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北京朝阳区培智学校构建了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北京海淀区培智学校开发了《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生活适应性功能课程。国外特殊教育起步比我们国家早,针对残疾人士的不同特点,国外学校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多重障碍儿童教育等等。开设的课程,除了普通学校的课程外,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了许多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辅导课程、人际交往课程、实践实习课程等。校本课程设计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美国、台湾、香港等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课程建设十分重视,但对于艺术类课程的开发都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系统的艺术课程。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黄循财到李光前花园学校参观时,宣布本地20所特殊教育学校将在未来两年,加强艺术方面的课程。黄循财说,国家艺术理事会计划每年选出3到5名艺术家,为他们与合适的特殊教育学校配对,进行合作。

综上所述,我校从艺术角度出发研究艺术类康复课程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特殊教育康复类课程建设是残疾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实质环节,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也需要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得以实现和补充。校本课程开发,能更好地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康复,生动体现尊重生命,和谐发展,实现价值的办学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是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研究,也是我校在艺术教育多年探索基础上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化。

区别:

本课题研究,立足特殊学生的终身发展,围绕“国

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两项内容,从艺术课程的角度入手,研究艺术课程对残障学生教育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索通过艺术课程对残障学生实施教育康复的策略和方法。艺术类课程在着眼课程要素与特殊学生发展效度的关联性,着重探索学校康复类课程开发机制与管理策略,着力优化康复类课程内容结构,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丰富学校内涵发展。

三、概念的界定

1艺术。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而设立的书法、手工、绘画、烘焙、音舞活动。

2艺术类康复课程。

指我校所有艺术类课程的总和,含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全部校本课程。该课程以“以美冶德、以艺养性”为艺术康复理念,着力培养“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学生群体,全面深入践行素质教育,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效度,重构考核评价体系,让残障学生经过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学习,提高艺术修养,积累精神素养,实现艺术康复,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与渴望,享受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唤醒独特智能,形成核心发展力,为残障学生终身发展及回归主流打下基础。因此,“艺术类康复课程”的特征有四点:一是以康复为主;二是体系完善;三是实施高效;四是为残障学生回归主流打基础。

3构建与实施。

构建是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实施,指实际的行为。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意在明确残障学生康复目标体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做足校本课程,开发艺术康复课程,形成艺术特色课程。一是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体系,实现艺术康复教学的课程化;二是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有力地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实现艺术康复课程的规范化;通过建立激励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师生参与水平,实现对学生艺术康复的常态化。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通过艺术类康复课程的研究,在艺术类课程中,探究对残障学生实施教育康复的策略和方法。探索出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类康复校本课程实践模式;构建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艺术类康复活动体系;形成一套适合学校开展艺术类康复的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和发展一批残而不废、自强不息的残障学生;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师资队伍,使学校成为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

具体目标:

1促进残障学生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好品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同时形成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终身学习与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热情,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促进学校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学校艺术类康复校本课程建设,依托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建设适合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艺术类康复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个人都具有8项智能,包含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就可以寻找教育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可以将我校艺术类康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开发,必将改变学校的教育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唤醒残障学生的智能,让残障学生体验到成功。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同时获得艺术的发展。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艺术教育所创设的氛围是儿童喜欢的,能够在艺术的情境中获得意义的建构,并获得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康复方法策略三方面入手,探究艺术类康复课程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构建艺术康复课程体系。

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各阶段的适应性,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研究书法康复课程、手工康复课程、绘画康复课程、烘焙康复课程、音舞康复课程。训练内容上,从低到高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艺术康复教育内容,形成系统的校本艺术课程,建立起“基础课——训练课——拓展课”相衔接的艺术教育康复课程体系。

2编写艺术康复校本教材。

通过对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编印一套既能满足残障学生特殊需求,又凸显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校本教材,有效提高残障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艺术教育的氛围中充分展示特长,实现全面发展。

3探讨艺术康复方法策略。

书法康复课程应该培养残障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充分挖掘潜能,补偿缺陷,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康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手工康复课程注意学生思维锻炼、潜能开发的空间。绘画康复课程主要是运用绘画跳跃的色彩、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烘焙康复课程让学生通过抓、握、拍、打、敲、叩、击打、挖、画、剪、搓、夹、叠、捆、拧、折……等动作,训练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逐步提高其社会化适应能力,实现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人生目标音舞康复课程要通过残障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等渠道,搭建展演、比赛等康复平台,对学生实施康复教育。

4.形成艺术康复评价体系。

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有效地促使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帮助特殊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特殊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多角度、全方面实现对特殊儿童的多元化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开展广泛学习,营造艺术类康复教研氛围

购买有关艺术康复方面的专业书籍,定期组织借阅,及时撰写心得体会,促进全体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艺术康复教育动态。在学校网站开辟“艺术康复”专栏,设“书法康复、绘画康复、烘焙康复、手工康复、音舞康复”五大子栏目,由子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专栏内容的上传与整理。栏目以推荐当前国家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热点问题、名师撰写的实验论文及学校教师开展艺术康复实践所得和思考为主。其次,还可以向家长推荐家教康复类文章,与“新父母报”、家校路路通的使用等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研。定期开展艺术康复教学研讨,每次研讨做到“两定一形成”,即,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形成研讨共识或下一次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加强师资培训,保证艺术类康复课程顺利实施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是实施艺术类康复课程的基础和保证。一是以“双师型”为目标,要求全体教师都能掌握至少

一门艺术康复技能,如对全体教师进行软笔书法培训,对女教师进行插花培训;二是以“拔尖型”为导向,培养有特殊才艺的骨干教师。

(三)优化教学管理,促进艺术类康复课程规范实施

我校将国家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实施艺术类康复课程教育。一是通过实施校本课程有机地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艺术康复的课程化;二是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有力地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实现艺术康复的规范化;通过建立激励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师生参与水平,实现艺术康复的常态化。

(四)注重特色办学,推动艺术类康复课程深入实施

一是把书法教学作为学校艺术康复教育的主要特色,做到天天练习书法、人人参与考级、个个拥有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硬笔和软笔书法水平;二是把义工项目作为学校艺术康复教育的突出亮点,采取开放式办学,使义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力量,为学生提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艺术康复教育途径。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特殊教育艺术类康复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了解研究涉及的理论与相关实践状况。

2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素材,制定各类实施初步文本。 

3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分析研究。

4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对初步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实践。

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420169月)

1.整理收集研究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

2.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搜索。

3.组建、培训、落实实验人员,并建立实验队伍。

4.做好先期调查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610201812月)

1.召开课题开题的论证会。

2.分解子课题,实施研究。

3.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分年度进行方案再论证和再调整。

4.召开课题研究中期论证会。

5.逐步完成相关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12202012月)

1.整理编制“特教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标准化文本汇编。

2.汇编艺术类康复校本教材。

3.完成总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4.召开课题成果鉴定会,提交鉴定。

十、预期成果

1.有关“特教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的成功资料或案例。

2.相关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

3.艺术康复校本课程汇编。

4.学生艺术康复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5.课题研究报告。

十一、组织管理

组  长:管文娅

副组长:糜增芳

成  员:王敏华、卞卫芬、池  鹰、王素琴、陈  丰、汤  琴、归芳芳、金玉兰、邹雯雯

具体分工

管文娅、糜增芳:负责课题策略与管理,并负责子课题“建艺术康复课程体系”的研究。

王敏华、王素琴、邹雯雯:负责课题材料的积累与整理,并负责子课题“编写艺术康复校本教材”的研究。

卞卫芬、陈丰、汤琴:负责课题的宣传与推广,并负责子课题“探讨艺术康复方法策略”的研究。

池鹰、归芳芳、金玉兰: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与整理,并负责子课题“形成艺术康复评价体系”的研究。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