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6月6日]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6122295

“特殊教育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中期成果报告

昆山市爱心学校课题组

二○一八年六月六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顺应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7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基[2007]1文《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在课程设置的原则上,要注重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特殊学生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2014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要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加强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二)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昆山市爱心学校原名昆山市聋哑学校,创办于1973年,坐落于“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的玉峰山下,主要招收听障和智障两类残疾少年儿童,目前在校学生149人,在职教职员工45人。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沐浴着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走过了40的奋斗历程。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残障学生艺术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遵循“教育康复、特色兴校、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以书法教育为龙头的艺术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研究,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残障学生综合素养,丰富了学校发展内涵。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编结组的中国结、刺绣组和刻纸组的作品多次赠送给市领导和外宾。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第三批市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成果两次在全国性大会上作交流,学校艺术教育研究取得的经验为学校开展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十二五”主课题研究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艺术教育,让艺术教育走向艺术课程,努力创设适合残疾儿童特殊需求的教育环境,开展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使学校成为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

(三)本课题的研究满足了特殊学生的成长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量轻度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我校入学对象的残疾程度越来越重,类型越来越多,不仅有重度的、极重度的智障学生,还出现了脑瘫、自闭症、多动症、语言障碍、精神障碍、唐氏综合症、多重残疾等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残疾障碍,无法正常开展学科教学,也不能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有限的学校教学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我们学生的教育需求,我们必须借助社会及外界的支持,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寻求优良师资,调整策略和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增进教育成效。教育过程中注重潜能开发,加强康复训练,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目的,探索开发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

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探索,能够有效促使残障学生各器官的动作协调,使各器官之间建立联系,在缺陷补偿中形成“眼敏、心静、手巧”的特点。

智障孩子因智力造成的手脑协调性差、动手能力差,通过艺术康复, 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眼、耳、口、脑、手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给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进行精细动作的康复治疗,提高手脑协调能力,以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聋生视觉敏锐,观察力、模仿力、动手操作能力都特别强,在聋生中开展艺术教育,能有效促进聋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其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艺术。

艺术

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

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而设立的书法、手工、绘画、烘焙、音舞活动。

2艺术类康复课程。

指我校所有艺术类课程的总和,含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全部校本课程。该课程以“以美冶德、以艺养性”为艺术康复理念,着力培养“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学生群体,全面深入践行素质教育,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效度,重构考核评价体系,让残障学生经过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学习,提高艺术修养,积累精神素养,实现艺术康复,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与渴望,享受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唤醒独特智能,形成核心发展力,为残障学生终身发展及回归主流打下基础。因此,“艺术类康复课程”的特征有四点:一是以康复为主;二是体系完善;三是实施高效;四是为残障学生回归主流打基础。

3构建与实施。

构建是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实施,指实际的行为。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意在明确残障学生康复目标体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做足校本课程,开发艺术康复课程,形成艺术特色课程。一是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体系,实现艺术康复教学的课程化;二是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有力地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实现艺术康复课程的规范化;通过建立激励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师生参与水平,实现对学生艺术康复的常态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通过艺术类康复课程的研究,在艺术类课程中,探究对残障学生实施教育康复的策略和方法。探索出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类康复校本课程实践模式;构建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艺术类康复活动体系;形成一套适合学校开展艺术类康复的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和发展一批残而不废、自强不息的残障学生;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师资队伍,使学校成为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

具体目标:

1促进残障学生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好品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形成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终身学习与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热情,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促进学校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学校艺术类康复校本课程建设,依托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建设适合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艺术类康复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设置“基础课——训练课——拓展课”相衔接的艺术课程内容

课程必须要有科学的体系,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考虑各阶段的适应性,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低到高安排不

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内容,设置“基础课——训练课——拓展课”相衔接的艺术课程内容。

1注意内容的衔接性。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差异性原则,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循序渐进。例如,苏州昆山市爱心学校的绘画课程: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组织材料能力及课堂自律方面能力有限,每周安排4节绘画课,以学习线条、涂色等基础知识为主;中年级段(四至六年级)每周安排3节绘画课,以构图、色调为主要学习内容,2节校本绘画课,以作品模仿为主,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强化学生精细动作等的康复训练;高年级段(七至九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复杂,要求更高,除每周开设2绘画课,以学生作品创作为主外,每周还安排两个下午校外绘画培训机构的外出培训,以学习素描、色彩为主。通过低年级段的基础课,中年级段的训练课,再到高年级段的拓展课,充分利用绘画课程中的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拓展能力、手口协调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体现康复的渗透性。

一方面,艺术教育能促使各器官的动作协调。由于存在听力或智力障碍,学生各种机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注重单一器官的发展,如注重了视觉器官的发展,却忽略了言语器官的运用。进行艺术技能训练,可以使他们各器官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协调活动,如视动觉两个系统的协调活动、大小肌肉群的协调活动等,在缺陷补偿中形成“眼敏、心静、手巧”的特点。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还能发展学生语言和促进学生思维。教师示范、讲解艺术课程内容时要求动作规范、语言准确,并且还要配以精炼的板书和手势,让学生理解和记住学习内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做之前让学生说,做之后再讲述操作过程。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有助于矫正因语言误差所导致的思维问题,促进心智活动的发展。

(二)开发“校园——社区——社会”相衔接的艺术课程活动场地

20167月,

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融合教育发展研讨会”围绕融合教育本土化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局限于学校这个狭小的范围,面应着眼于地方特色、学校发展、学生成长。

1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学校是学生教育康复的主要活动阵地,要积极营造艺术教育氛围,充分发挥主阵地的积极作用。例如:昆山市爱心学校对学校进行了整体规划,将学校划分为三大区域,精心打造了艺术教育区、康复训练区和劳技教育区。艺术教育区位于行政楼三楼,包括书法、国画、素描、手工、刻纸等专用教室,功能上既满足教学需要,又展示艺术教育成果;康复训练区位于行政楼底楼,包括蒙台梭利室、个别语训室、康复训练室和感统训练室等;劳技教育区位于宿舍楼底楼,包括缝纫和烹饪等室,重点装备了烹饪教室,使其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

2发挥社区积极作用。

社区是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学校要主动争取社区支持,多渠道实施艺术课程。例如,昆山市爱心学校结合亭林社区、柏庐社区等社区活动积极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制作的凤梨酥、饼干等烘焙食品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亲睐;学生制作的精美手工香皂、儿童画、国画、手工贴画、串珠等作品吸引了不少爱心人士。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参加昆山市慈善总会主办的“爱心学校手工艺品义卖”活动、昆山兰博基尼酒店关爱残障儿童“书画”义卖活动、昆山市残疾人社区文艺汇演、昆山商厦举办的“学生书画作品展”……充分用好社区这个舞台,通过一系列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社区艺术活动,打造学校艺术课程新模式。

3拓宽社会多种渠道。

在用好校园、社区等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走向社会、自立社会创造积极条件。例如,昆山市爱心学校在市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关心下,形成了与昆山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两校联合办学的模式(爱心学校办学点)。学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参加昆山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技能均合格者成为正式学生,学籍随即录入职一中,学生升学进入我校职技班,学制三年。职技班的师资以昆山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爱心学校教师、外聘专家组成,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为学生就业打基础。早上进行知识讲授、理论学习,下午以动手操作、实践考核为主。每学年组织一次升学考核,三年考核均合格者,毕业颁发昆山市职一中毕业文凭,并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应工作岗位。除此以外,还可以与市区的蛋糕店、手工艺品店等合作,定期选派优秀学员参与商店食品的制作,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形成“分组——活动——展示”相融合的艺术课程活动形式

1组建兴趣小组。

针对聋、弱两类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

需要,组建书法、绘画、舞蹈、烘焙、串珠、刻纸、剪贴、指印画、丝网花等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特殊性与实际情况科学分组,可以将聋生分在一个组,培智学生分在一个组,组成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兴趣组;还可以按智力程度对培智学生分组,轻度智障学生可以开展古筝演奏、舞蹈、手工香皂活动,中度智障学生可以参加儿童画、指印画、折纸等活动,提高其对活动材料的有效运用,发展其动手操作技能和手眼的协调能力;也可以聋生、培智学生交叉分组,聋生听不到,但他们动作协调性好,动作感悟力强,智障学生虽智力有缺陷,但他们接受信息快,可将聋生与智障学生分在同一个兴趣小组,取长补短,发挥最佳艺术康复效果。

2有序组织活动。

首先,保证每个学生至少能参加一个兴趣组,形成乐教乐学、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氛围,在艺术课程中拓展学生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其次,每天中午12301300定时间、定内容地织学生开展书法“天天练”,由学校书法骨干教师辅导、面批、讲评。第三,每周一至周四下午一节课后,开展全校性的兴趣组活动,由兴趣组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召集组内学生有序开展活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法、有总结、有成果。第四,聋高年级学生在此基础上,每周一、三下午半天时间到校外艺术实践基地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的素描和色彩训练。通过整体与个人相融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有序推进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

3多样活动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保障学校艺术课程的深入实施,围绕每学期的学校艺体节、展能节组织各种艺术竞赛,例如: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小报比赛、班级黑板报比赛等;结合每学期休业式开展舞蹈、绘画、串珠、烘焙等兴趣小组成果展示活动。还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设立学生艺术专栏,为学生开辟一个显示艺术才能的平台,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评出优秀作品,定期在学校的校刊上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装裱后,布置在校园的走廊中。结合助残日、六一活动,参加街道、社区、残联等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爱心义卖,参与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市规范汉字书写比赛……通过一系列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艺术活动,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更展示了学生的艺术特长,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打造“内部培养——校外聘请”相补充的艺术课程专业教师团队

1内部培养是基础。

教师是学校艺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艺术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安排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老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同时安排部分青年教师进行相关艺术教育项目培训,有效壮大艺术教师队伍。例如,昆山市爱心学校要求教师都要学习并掌握一些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并通过相关培训与自学自修,不断发展一种乃至几种艺术特长。学校80%的教师参加了由市残联与教育局组织的中级插花师培训班,50%教师参与了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培训,均顺利通过了考核,拿到了市人社局颁发的资格证书,培养了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既又满足了特殊儿童成长的需要,又为学校艺术课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校外聘请是补充。

在精心培养学校艺术教师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担任艺术课程专业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兼顾到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地因材施教。同时,我们依托学校“义工团队”充实艺术课程师资力量,根据学生需要、家长意愿和义工们的特长,先后成立了古经诵读老师义工团队、太极拳老师义工团队、古筝老师、烘焙老师义工团队。每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各方的客观实际,在征求义工老师和家长、老师意见后,制定出一学期的教学活动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时间、学校责任人等,再由相关责任人制定出自己负责项目的具体活动计划,重点解决一些突出的实际问题,问题的确定也必须根据各协作方的能力,量力而行。通过内部培养和校外聘任的方式打造了高素质的艺术师资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一)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艺术康复课程的探索与研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迎合了残障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需求,提高了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学校艺术康复特色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硬笔书法实验学校”、“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 “苏州市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成果两次在全国性大会上作交流2011

以来,《昆山城市商报》、《昆山日报》、《昆山城市商报》、《关心下一代周报》昆山教育网、昆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共计报道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一百余次。

(二)提高学生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通过对艺术类康复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以来,先后有15名学生考取苏州市盲聋学校高中部,19名学生考取南京聋人高级中学,升学率为100%其中学生考试成绩艺术类总分名列前茅。学校舞蹈队多次获昆山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多名学生获评江苏省年度“小小书法家”。学校职技班学生经过三年职业高中课程学习,经考核后顺利进入爱德基金会旗下的非盈利机构——爱德面包坊,参与就业,为残障学子搭建了就业“绿色通道”。

六、课题研究的思考

(一)创新办学思路

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基地、中心、窗口”功能的一流学校,“基地”指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和智能型劳动者的基地;“中心”指学校应该是为本地残疾人提供职后培训的中心;“窗口”指学校作为市局直属单位,要成为展示昆山特殊教育形象的窗口单位。如果能在校本开发的课程内容上更贴近当地社会需求,在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例如:可以与当地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在师资力量上有所突破,例如:引进专业的手工艺师,那么,特教学校艺术类康复课程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二)实施医教结合

学校近几年招生入学的对象残疾程度越来越重,类型越来越多,应该根据学生残疾的不同情况,通过医学的诊断和评估,实施有效的艺术康复和教育,提高艺术课程的实效性。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与残联、卫生部门联合组成工作小组,将专业医生和专业志愿者纳入我们的艺术类康复课程中,开展更适切、更全面的医教结合下的艺术类康复课程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