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7日]

“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区域性实践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昆山市爱心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顺应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已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其中“资源教室”被视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模式。“资源教室”即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并定时到资源教室接受补救教学,并由受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资源教师负责施以诊断评量,并与普通班的教师共同设计学生的教育方案。这种资源教室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有效的,在我国被认为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措施之一。2014年1月27日,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举行,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2014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要建立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着力解决随班就读存在的师资配备不足、经费保障不到位、资源教室相对缺乏的矛盾和问题。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条件》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类别和分布情况,统筹规划,优先在部分普通学校中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及专业人员,指定其招收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并支持其他普通学校根据需要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或者安排具备相应资源、条件的学校为招收残疾学生的其他普通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形势,还是从我国义务教育的本质看,设置资源教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实现每一个学生基本教育权的必然。

(二)本课题的研究满足了特殊学生的成长需求

日前,在普通学校,除了盲、聋、弱三类儿童外,还有一类儿童处于弱势状态。这类儿童虽然没有显著的智力缺陷,也没有任何感官上的缺陷和身体上的残障,但是在课堂上却无法专心学习,成为班上的学业落后者。在昆山,截止2015年,随班就读的 聋、盲、弱学生约有350名,还有各种学习障碍的学生将近100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如何让这部分学生也能健康地发展,这不仅是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资源教室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使他们的潜能获得最佳的开发,使他们的人格获得最佳的发展,使他们的缺陷获得最大限度的矫正。建设资源教室并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能为全面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能使昆山的特殊教育成为苏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窗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状况

资源教室的理念最早由Irwin在1913年提出。1962年以后,资源教室不仅在美国蓬勃发展,在加拿大和欧洲国家也开始发展起来。九十年代至今,研究者开始更多地研究资源教室的教学效果,比如重新审视资源教室和特教班、特殊学校三者的教学效果、探讨资源教室和完全融合式班级教育之间的教学效果。 

(二)国内研究状况

在我国,资源教室又被称为辅导教室,它随着随班就读的开展而得到发展和重视。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主要的几个大城市以及一些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中,有些学校进行了创建资源教室的尝试,但由于资金及师资等问题,没能深入实施与研究。虽然近几年资源教室被广泛关注,但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师资匮乏、行政配合不力、教学内容不适合、资源教室服务对象面小等问题。

三、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我们所指的资源教室应该既包括专用教室,也包括学校内其他所有可以用于帮助所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场所或设施,是学校中存在的旨在帮助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总和。它的服务对象也就不仅仅是传统的随班就读的盲、聋、弱智儿童,而是学校里所有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感统失调学生、学业不良学生等等。

建设与使用:许多地区都已形成“以特殊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班为补充”的模式,但无论是纯粹的特教班模式,还是纯粹的随班就读模式,都很难适应特殊学生的需求,随班就读工作要突破瓶颈,取得发展,必须要围绕“实现更好转型,推动服务升级”做文章,抓手就是建设资源教室。一是制定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标准;二是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提高随班就读规范化管理水平。

区域性实践研究

:以某一地区为研究范围,以学校为基地,教师、学生、家长

和社区人士合作,所进行的课程规划、设计、编制、统整、实施、评价的一整套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的建设,二是区域资源的整合利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通过对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区域性实践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探究资源教室建设标准,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康复策略和方法。构建一个符合各普通学校实际情况的的资源教室建设体系;探索出一种具昆山特色的资源教室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及资源教室学生特点的康复校本资源;培养和发展一批残而不废、自强不息的特殊需要学生;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资源师资队伍,为全面推进昆山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目标:

1.促进残障学生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好品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形成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终身学习与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资源教室建设的热情,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资源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合理整合学校及昆山区域内的资源,科学规划资源教室的建设和使用,使每一个残障孩子都能享受适合的教育,推动区域教育的公平、公正、和谐发展,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个人都具有8项智能,包含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资源教室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同时获得生活技能的发展。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六、研究重点及思路

(一)研究重点

1.构建区域教育资源中心抓手,努力构建完善的特殊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资源教室建设。严格按照昆教(2013)第186号文件精神,力争到2020年,全市各区镇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全覆盖。依托娄江实验学校成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中心辐射作用,将全市随读学校划分教育片,以片为单位开展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研究。

2.制定完善资源教室管理机制为重点,努力构建稳定区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建好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对承担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任务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采取听课、座谈、研讨等形式帮助普通教师尽快掌握特教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走访学校进行巡回辅导,提出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提资源教室建设的质量。探索形成一套课程。综合运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使资源教室中的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其特点的教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从而实现其个别化学习的目标。探索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智识性课程,着力于多元智能的综合性课程;形成以健康干预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拓展以生活体验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有了融合教育的理念,有了资源教室的载体,有了丰富的课程,有了个别化的教学策略,让随班就读学生回归普通就会从可能变成现实。

3.以提高融合教育办学质量为目标,努力构建科学的特殊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研究与制定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多元评价内容,重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育督导,以发展性评价原理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发展情况。

(二)研究思路

1.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的发展现状,了解研究涉及的理论与相关实践状况。

2.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素材,制定各类实施初步文本。

3.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研究。

4.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昆山市资源教室建设现状调查

我市教育局昆教(2013)第186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资源教室建设的实施意见》,系统阐述了资源教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全面规划了资源教室建设的推进时间表。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建成资源教室9个,完成文件要求的到2016年底,全市资源教室区镇覆盖率达到90%

们昆山从资源教室建设的启动规划到建成投入使用才短短两年多时间,成绩可见,但经验不足,在建设与使用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考核评估办法,但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我们还要细化《教育质量综合考评方案》中有关资源教室工作的考核指标,把资源教室的建设作为综合考评的加分部分,以每个学校的实际工作成效,差异加分。近年来,昆山招收的学生中有特殊需要的对象越来越多,各种残疾程度也越来越重,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专业理论的培训上加大力度,培养一批能满足特殊需要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资源教室的支持保障体系

1.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教育、残联、民政、医疗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市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残疾儿童少年普查领导小组;成立由教育局分管局长、分管科长、兼职教研员组成的特教领导小组;构建以教研室、教育片、学校为主的三级教研网络;组建有校分管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资源教师组成的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

责抓好学校融合教育工作实施和管理。

依托爱心学校建立由分管局长为主任的市特教指导中心,配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负责全市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组织和统筹,并对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工作进行巡回管理、过程指导和技术支持。

依托娄江实验学校成立资源中心,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中心辐射作用,将全市已建资源教室的普通学校划分教育片,以片为单位开展资源教室研究工作。

2.加强考核评估。

围绕资源配置、常规管理、运作实效等方面,制定具体评估细则,定期组织资源教室建设专项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一是细化《昆山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方案》中有关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考核指标,把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作为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特殊儿童建档率列入校长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进行专项检查二是形成经常性的激励机制,制订《资源教室工作优秀学校评估细则》、《资源教室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等,对成绩显著的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规范资源教室的运行机制

1.组建教师团队。

组建由学校分管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资源教室训练教师、音体美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和校医组成的资源教室教师团队。其中专任资源教师为第一资源,负责制定学生个性化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和个别辅导,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措施;班主任、音体美学科教师等为第二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统训练,负责补偿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缺陷。

2.组织各类培训。

目前阶段以普通教师在职进修特殊教育课程和资源教师培训课程为主,今后视条件允许逐步招聘主修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力量。定期举办市级资源教室建设和使用专题研讨活动,以研促建,以研促改,提高资源教师专业素质,提倡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到昆山市爱心学校开展体验式学习实践。

3.开展各类研讨

加强专题研讨,开展特殊需要学生康复研究,探讨特殊需要学生个案研究等专题研讨,及时研究并认真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积累资源教室建设与运作的经验

;开展经验交流,组织随班就读班级教师交流活动,就如何开展学生个别化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等进行研讨;加强师资培训,邀请高校教授就资源教师感统训练技能及资源教室课程开发等作专题指导。

(四)开发资源教室的课程体系

1. 按需设计课程

以“医教结合,按需施教,人人有所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依据,针对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实际学习能力及康复需要设计课程,编写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生活化校本、班本教材,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施教方式,并保证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康复训练时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训练。主要开发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智识性课程、着力于多元智能的综合性课程、以健康干预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以生活体验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

2.推行个别化教育。

为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就读的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落实“一人一案”,提高教育教学针对性,为学生提供适切服务,建立学生档案,加强管理与考核。

(五)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1.严格筛查认定。

学校根据有关标准确定疑似对象,向家长提出评估建议,征得家长同意后,再由市特教指导中心进行评估,经筛查评估确定对象后由市特教指导中心进行备案。

2.实施分类安置。

筛查后对特殊教育对象进行分类,第一类是中重度智力障碍且明显伴有其他障碍的学生;第二类是轻度智力障碍且普遍存在感统失调或发育迟缓问题的学生;第三类是智力正常,但在身心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中重度智障学生全天候使用资源教室;随班就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学习,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补救教学、个别辅导和康复训练;感统失调学生每天在固定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单项或多项康复训练。

3.开展多元评价。

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有效地促使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多元、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帮助特殊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特殊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八、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近年来,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设置资源教室,本质上是由我国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或者说,它的设置是使每一个儿童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的必然,也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教育权的必然。

2.设置资源教室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树立某种形象,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使他们的潜能获得最佳的开发,使他们的人格获得最佳的发展,使他们的缺陷获得最大限度的矫正。

3.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不限于某类特殊儿童,而是面向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如感统失调学生、学业不良学生等等。它的服务范围也不局限于学生,也为所有的教师提供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和资源,同时,它还向家长提供情报支持为家长和社区提供服务。在这样的定位上,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适合昆山的,在特教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的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的运作机制。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形成建设资源教室的理念。要以大特殊教育观引领资源教室建设,用差异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即使是普通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特殊的帮助。扩大服务范围,把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整合在一起,放大效益,惠及全体,使那些虽然没被抛弃但可能被忽视的学生重新获得权利和尊重,实现真正的操作意义上的教育平等,这将具有无可取代的示范意义。

2.加大建设资源教室的决心。建设一个高起点的资源教室,势必会面临“对象不多,投入不少”、“有钱建,没场地”等等问题,从而导致方向不明、摇摆不定,因此采取分批推进的策略。

3.强化建设资源教室的措施。坚持区域化选址、整体性设计,坚持标准化配备、差异化建设,坚持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评价,高水平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同时加强指导评估。围绕资源配置、常规管理、运作实效等方面,制定具体评估细则,定期组织资源教室建设专项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每年《教育综合考评方案》。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一)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发展现状,了解研究涉及的理论与相关实践状况。

(二)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素材,制定各类实施初步文本。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研究。

)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对初步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实践。

十、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1.整理收集研究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

2.组建、培训、落实实验人员,并建立实验队伍。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9年1月)

1.分解子课题,实施研究。

2.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分年度进行方案再论证和再调整。

3.召开课题研究中期论证会。

4.逐步完成相关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1.整理编制“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区域性实践研究”标准化文本汇编。

2.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区域性实践研究成果展示资料汇编。

3.召开课题成果鉴定会,提交鉴定。

十一、预期成果

(一)有关课题的成功资料或案例。

(二)相关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

(三)源教室建设与使用的成果汇编。

(四)课题研究报告。

十二、研究基础、参考文献与保障条件

(一)课题负责人情况

本课题由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书记、特教教研员担任课题主要负责人,一名负责人先后获评江苏省爱生模范、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另一名负责人曾获评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昆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昆山市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具体负责学校各级课题的研究,协助开展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工作,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

(二)课题组核心成员情况

课题核心组8名成员,由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管理人员组成,他们有多年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部分成员是学校分管特殊教育工作的副校长,8名核心成员中,有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苏州市双十佳1人;昆山、学科、学术带头人4人;昆山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

3人。近年来,他们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完成了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一五”“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研究,共发表省级论文20余篇、苏州市级论文15篇。

(三)前期准备工作

(1)资料搜集。从网络、杂志上搜集关于资源教室的资料,并汇编成册。

(2)购买图书。购买课题研究中必须的理论书籍。

(3)教师培训。由课题组副组长对全体教师进行课题专项培训。

(4)开展调研。结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理,开展课题调研。

(5)研讨活动。邀请省市有关专家来校就有关该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指导。

(四)实验条件与基础

1.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现实条件。昆山市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2001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2003年,被确认为江苏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市”。2004年,昆山市教育局依托市爱心学校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由学校副校长兼任特教教研员,负责指导全市的随班就读工作。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十多年来,先后接待上海、山东、甘肃等多个特教访问团,接受苏州市政府组织的随班就读工作专题调研,接待全国新教育年会参观团,两次承办了苏州市随班就读教学研讨活动,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两次在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 近年来,昆山市将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作为实现教育公平、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教指导中心为纽带,以资源教室建设为主线、送教上门为补充,不断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发展。

2.具有一流的开展课题研究的师资队伍。本课题研究成员中有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苏州市双十佳1人;昆山、学科、学术带头人4人;昆山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3人。这些具有较高思想行为和义务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条件。

3.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2012年以来,昆山市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逐步推广为原则,稳步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作为实现教育公平、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着力探索具有昆山特色的随班就读工作模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建成资源教室9个,正在建设资源教室的学校有2所。为了进一步推动资源教室的建设,我市教育局在总结试点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下发昆教(2013)第186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资源教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资源教室建设的推进时间表,系统阐述了资源教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在资源教室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区域化选址、整体性设计坚持标准化配备、差异化建设坚持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评价;始终注重基于实情,按需推进,边建边用,差异发展,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注重效益,量质并举。

4.经费保证。教育局基教科、教研室每年有科研资金,申报课题后,将成立课题研究专项基金,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十三、组织管理

组  长:管文娅

副组长:糜增芳

成  员:卞卫芬(昆山市爱心学校德育主任)、王素琴(昆山市爱心学校工会主席)、汤  琴(昆山市爱心学校人事主任)、归芳芳(昆山市爱心学校教研组长)、储昌楼(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校长)、王凤芳(昆山市陆家中心校副校长)、徐明(昆山市张浦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王晨(昆山市千灯中心校人事主任)

具体分工

管文娅、糜增芳:负责课题策略与管理,并负责子课题“构建资源教室的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

卞卫芬、王素琴、王凤芳:负责课题材料的积累与整理,并负责子课题“规范资源教室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储昌楼、归芳芳: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与整理,并负责子课题“开发资源教室的课程体系”的研究。

汤  琴、徐  明、王  晨:负责课题的宣传与推广,并负责子课题“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的研究。